松風隱居

水墨紙本 鏡框
一九四九年作
99 x 61cm

s00170.JPG (29091 bytes)


畫家署簽
簽書:張大千畫松風隱居。
款識:陶宏景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榕,每聞其晌,欣然為樂。
       己丑清明後一日大風童作。張大千爰。
鈴印:「張大千」、「蜀客」 「上清借居」、「卻吹長笛過青城」

  一九四九年初,大千先生逗留香港舉行書展,約四月方返蜀,途中盤桓杭州數日。本幅署年為清明後一日,應為在成都時所作。該段時間,先生居於成都西郊金牛壩,除指導與他同住的男弟子學藝外,更積極作畫,籌備赴印度舉辦展覽。

  本幅所寫主角為陶弘景,梁朝秣陵人,善琴棋工書,後隱居於句曲山,自號華陽真人。傳其通曉陰陽五行之術,年八十五無病而卒,或傳其仙去。

  大千雖曰寫陶弘景(松風隱居),實全幅構圖及用筆均得力於孫位(高逸圖)。該圖乃晚唐劇跡,今藏於上海博物館。全幅為設色絹本手卷,上繪西的竹林七賢,現僅存山濤、王戎、劉伶及阮籍等四人部份。原屬清宮舊藏,一九四五年從長春散入關中。一九四八年九月底,大千先生自滬赴京,遊名勝,晤舊友,並觀賞當地收藏家的藏品及戰後流散於市面的書畫。(高逸圖)即於這段時間得睹。

  他在同年十一月寫(李杜聯吟圖),上題「月前於故都兒孫位(高逸圖),運筆如屈﹙金夷﹚,敷色如古鼎彝,其神品也,竊擬其意為此。」四九年秋,他兩臨(高逸圖),其一題曰:「(其)用筆與敦煌唐人壁畫絕相似,乃知一代風氣不可移易。宋人雖有效唐者,其骨法韻味正復可辨。」由此可見該畫對先生於人物畫創作上的啟悟,其影晌之深遠亦能從他日後作品中得知。本幅構圖乃截取(高逸圖)中王戎像的一段,再參照「松風隱居」的題旨,易蕉石為虯松演變而成。這與大千先生同年另一本(孫位高逸圖)大致相同,亦屬白描本,祇是該幅略去背景配襯,圖中王戎席地而坐,沒有毛氈及鞋履,僮僕隨待在側。本幅則以枝葉繁密的虯松高矮參差地橫巨於畫面中央,王戎坐於前,僮僕立其後,人與物的前後位置交待清晰,故其立體感和深度感極強,顯示了與原本及另一臨本相異之處。圖中人物勾劃細緻,衣紋線條飄逸瀟灑,用筆俐落明
快,準確有力。地氈編織的紋飾描繪精密,舖疊於上的卷軸則顯現了柔軟的質感,種種細部的處理都見畫家的用心經營,在汲取了(高逸圖)的神髓加以靈活變通而衍化成筆下的人物畫風。

蘇富比中國書畫部謹識 2000/10/29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