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慈光寺
壬寅(1962) 十一月
紙本水墨淺絳立軸
135 x 67公分

p72.JPG (30418 bytes) 大自然引人入勝的名山秀水何其多,但是對張大千影響最大的,入畫次數最多的,恐怕還是要數黃山為第一。原因之一是大千與黃山派的淵源,他的山水畫最早是受黃山派的啟蒙;之二是大千平生好遊山,就是從黃山開始,所以印象特別深刻:三是黃山本身奇觀妙景之多,作為畫稿,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 大千在早期寫黃山之景特多,也樂意以黃山畫派自居。

 此幅「黃山慈光寺」題詩的書法,也一改平日雋秀的用筆,以渾圓樸厚的筆意,幾可視為獨立的書法作品。跋語中將畫中主題略作說明:「黃山慈光寺為入山第一勝,三十年前舊游處,大千居士憶寫之」,三十年是約略的數字據此當指一九三二年前後。

 一九六二年初,大千從巴西飛法國巴黎,再飛日本,然後返回巴西。幾個月後他又飛台北、日本,秋天之後才在巴西安定下來。這段期間他完成了潑墨青城通景四屏巨作,但並不代表他從此專畫潑墨山水,此幅「黃山慈光寺」完成於是年的十一月。

 畫中山石的皴法固然十分粗豪奔放,而且渲染注重塊面黃不事漸層,坦是近景的松衫及殿宇的瓦楞畢現,仍是屬於較工細的筆法。前景庭院寬大,屋宇整備,故大千題詩謂:「莊嚴此道場」。近處點景人物二高士,虛其下半身,如同石濤的手法。但全幅老筆渾厚,實已脫離石濤大滌子的法度。主峰設色偏亮,略顯夕陽返照之色,正是詩中「晚山金碧琅玕翠」的景象。為了表現黃山多松的特徵,大千在山頂稜線上點聚松針,與一九三五年所作「黃山九龍瀑」的作法類似,但此幅筆墨情調卻己完全是個人化的大千風格。
   

【傅申教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