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觀音
丁丑(1937) 二月十九日
紙本水墨淺絳立軸
178 x 88公分
張大千先生此幅「水月觀音」作於一九三七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大約是他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行個展之後,不久與徐悲鴻、黃君璧、謝稚柳等人齊聚於南京,共同籌備全國美展,此幅觀音像應該是當時的作品。
此畫之觀音的造型雍容閒適,衣紋圓轉輕靈,不但竹石筆墨淋漓,而且皺法不拘家法,十分放縱自在。
畫中瀑布湍流直瀉,岩下水波晃動,頭光烘染成半透明狀,使光圈後的景物若隱若現。整體畫面處理得清雅明快,是大千先生此一時期的觀音代表作。
觀音,在中國民間,是普受大眾敬愛的佛教人物,也是大千一輩人物畫家過去常畫的共同題材之一,如南張北溥的溥心畬先生,也有不少這一類觀世音像的作品。
原本在宋元之際,極為流行畫「水月觀音」,然而留存在我國境內的數量並不多,反而在日本存有不少藏品。大千先生赴日留學以後,又幾度往返日本,想必有所接觸。
目前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一幅元人「水月觀音」,就是經由日本傳入美國的藏品之一與大千此畫並不相同,但是全幅布局,岩石、懸瀑、波浪等形神相似。可見大千這一顆觀音作品,基本上也是承繼了此一類宋元傳統而來。
大千先生一生中,重複畫過的這一類大同小異的觀世音像,並不在少數。不過此畫的開臉,顥示了大千在民國初年時期的品味,人物的都在下眼皮部分,暈染出淺淺的眼袋陰影,表現了清末民初的審美觀。
但是自從他到敦煌臨摹壁畫歸來以後,在線條、設色、開臉和衣紋方面,都明顯受到壁畫技法的影響,風格上產生相當大的差異,以健朗明麗的美感為主。
【傅申教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