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唐人南無觀世音菩薩
甲申(1944) 六月
紙本水墨設色立軸
111 x 50公分

p15.JPG (23570 bytes) 張大千先生此幅觀音正面像,作於一九四四年六月,其時大千從敦煌回到四川還不到一年,除了繼續整理敦煌時期未完成的作品,並且在成都、重慶等地,舉辦臨摹敦煌壁畫的展覽。由於參觀的人數非常踴躍,使這些失傳己達千百年的繪畫傳統,成為當時最新的審美品味。甚至連大千先生的仿敦煌作品,也一時水漲船高,變成收藏及鑑賞最熱門的對象。就在這種情形下,大千受「子杰長兄」之託,為鞠泉居士作此觀音像祝壽。

 當時大千自己是四十六歲,似乎與受畫者並不相識。反倒是此畫的關鍵人物「子杰」,也就是郭有守(1900~1978),他是大千的遠親,抗戰期間曾任四川省教育廳長,兩人至少從那時候便開始交往了。一九五○年代,郭氏被外派而駐在巴黎,大千到歐洲,幾乎部由郭氏熱情安排、接待及陪遊,兩人的關係更形密切。由於長駐巴黎的地利之故,郭有守對西方現代藝術當然有頗多的接觸機會,他認為中國畫在新時代必須有創新的觀念,他的確帶給大千不少觀念上的影響,對大千先生日後畫風的發展與轉變實在脫不了關係。

 此幅觀音像,臉部眼、腮、頸部和雙足都略施暈染肉色。菩薩之姿略呈S型弧線,神態優美安逸嫻雅,衣著、瓔珞、寶珠塗以紅、白、黃、綠等鮮艷的色彩,則全是敦煌壁畫的風貌。畫上署款為「張大千爰和南」,「和南」是梵語,是「合掌敬禮」的意思,古代信佛教的人,在書信往來的時候常常用到這兩個字。大千一生最重禮數,受畫者既是「子杰」的年長朋友,因此用此梵語以表示恭敬之意。

 查對壁畫原作,此一唐代風格的觀音是根據榆林窟的第十五窟壁畫繪製而成,但比原作文雅豔美多了。

【傅申教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