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獨往
1977年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118 x 46公分


p108.JPG (19215 bytes) 張大千先生在畫幅上所題:「獨往秋山深,迴頭人境遠」,必是他最鍾愛的詩句之一,因為他一生中描繪此聯句意境的作品,恐有百來幅之多,而且多數以人物為主題,換言之,即畫中的高士佔畫面的比例較大。此幅卻以山林為主,高士相對縮小成為點景人物。畫中策杖前行而轉首回望的高士造型,是大風堂的特殊標記之一。但是這類高士的回頭扭轉角度,卻嘗受批評,認為超過了常人實際能夠轉頸的度數。大千的回答是,他為了充分表達這一句「迴頭人境遠」生動的意境,稍微誇張高士回頭的動作,並不為過。因此,大千的高士人物畫中一再出現類似的造型,加上圓蛋形,側面臉型成為「大千式」高士。

 大千以濃墨和不同層次的青和綠色,構成高大聳立的松衫林,以及上不見頂的山巒,一片蓊鬱濃密,青意蒼茫。又以樹梢稍淺的青綠色,氤氳成深山的霧氣,增加了畫面幽深的空間感。由於他採取通頂的構圖,所以特意空出右上角和畫幅底部的留白,以減輕全幅的迫塞感。然而此幅畫龍點睛的妙處,當然還是那畫幅底部,巨木環繞中,正踽踽獨行、策杖入林的高士,前進中迴頭側望,眼光所及,一株方轉朱紅的霜葉樹,代表了時序己然入秋,點出題句中所謂的「秋山」。

 由於全幅百分之九十籠罩在濃蔭蒼鬱之中,只有十分之一的畫面留白,係以底部為主,再加上暖色調的紅葉和林木樹幹,也都集中在這一小段,彷彿打了燈光的聚焦效果,吸引觀者的目光移向全畫的下端,而非畫面較中央的位置。如此處理畫面的方式,在他同一類作品中,是前所少有的,可以視為大千的新嘗試。大千先生以七十九高齡,能作此突破性的嘗試,也是令人欽佩的。  

【傅申教授評論,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