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傳記
【以下資料來自各大網站,僅提供參考】

生平简介  之
張爰,原名權,後改名爰,字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生於民國前十三年(1899),民國七十二年卒(1983),享年八十五歲。先生九歲從母習畫,十二歲即能畫山水、人物、花卉,素有神童之譽。十九歲二兄張澤攜赴日本京都習染織藝術,二十一歲返國至上海,師事曾熙、李瑞清兩先生,學問藝事皆日益精進。

  先生於民國十七年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會員,二十年赴日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二十五年任教中央大學。二十六年夏度假北平,值七七事變,日軍佔據故都,先生以不能奮身疆場為憾,因思近代我國敦煌藝術久已震驚世界,兩國人尚無實地訪察者,若能有所研究,要亦不失為畫家報國之一途。於是率門人、子侄至敦煌,初意以觀摩三月為期,然以難窺全貌,遂二度前往,終至三年之久。期間對於石窟之大小皆詳予調查編號,得二百零九窟,並考察壁畫之時代與風格,編撰成「莫高山石窟記」一書。進而與門生子侄及藏僧匠吏,發願臨摹壁畫二百餘幀。其後曾展覽於國內外,使莊嚴瑰麗的敦煌壁畫及鉅蹟得以蜚聲宇內。

  民國三十八年先生與家人移居香港,越明年赴印度大吉嶺,研究阿姜塔壁畫三月,以參驗敦煌與印度壁畫之異同。四十二年舉家遷往南美,並於巴西聖保羅郊區開山鑿湖,營建極具中國園林風貌之八德園。四十五年遊羅馬、巴黎,晤西畫大師畢卡索於坎城之別墅,相談甚歡,並合影留念。五十九年巴西政府計劃興建水庫擬收回八德園土地,遂攜眷赴美,卜居西岸,寓曰環摹盦。然以年事漸高,眷懷故國,因而決意返台,於六十五年擇台北市郊外雙溪畔築摩耶精舍,六十七年竣工遷入。七十一年獲蔣總統經國先生親授中正獎章,以表彰先生在藝壇上之成就與貢獻。

  先生之書法受教於曾熙、李瑞清二氏,復上采摩三代兩漢金石,下窺六朝唐人碑刻,帖學亦多所涉獵;畫學則早年自明末四僧入手,於石濤尤有精詣,再上溯唐宋元明諸家,世推為五百年來第一人,以其融會前賢精微,而又不為囿限。晚歲更自創潑墨潑彩,邁古人而開新法,無象之象,超乎筆墨之外,變化無方,直與造物者游。

生平简介  之

張大千先生,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其二哥張正蘭,即是著名的畫虎大師張善子。他們的畫室名“大風堂”。張大千的一生,才華橫溢,極富傳奇,建樹甚偉,貢獻極巨,聲名遐邇。


    張大千幼時,家貧,曾隨母、姊、兄學畫,打下了繪畫基礎。後人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8歲時,張大千隨兄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20歲時,張大千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著因婚姻問題,削發出家,當了一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


    張大千因受曾、李二師影響,曾廣泛學習唐宋元明清中國傳統繪畫,尤得石濤等大師神髓,被國內外藝壇稱為“當代石濤”。其畫路寬廣,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等,無所不工。其工筆寫意,俱臻妙境。特善寫荷花,獨樹一幟。20年代,他與其兄張善子,被稱為中國畫壇的“蜀中二雄”。30年代,他與北方大畫家溥儒(心畬)齊名,被稱為中國畫苑的“南張北溥”,被國立中央大學聘為藝術教授。徐悲鴻曾盛讚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40年代,張大千自費赴敦煌,耗時三年大量臨摹了石窟壁畫,並將之宣傳介紹,使敦煌藝術寶庫從此為國人和世界廣為矚目。從此,張大千的畫風也為之一變,善用復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薄,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
    1949年,張大千赴印度展出書畫,此後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並在世界各地頻頻舉辦個人畫展。他被西方藝壇讚為“東方之筆”,與西畫泰鬥畢加索齊名,被稱為了“東張西畢”。他榮獲了國際藝術學會的金牌獎,被推選為“全世界當代第一大畫家”,並被世界輿論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中國畫大師”,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
    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張大幹長期旅居海外,愛國懷鄉之心濃烈。1976年,返回臺北定居,完成巨作《廬山圖》後,不幸於1983年病逝,享年85歲。

 

簡歷

張大千先生,原名權,後改名爰、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省內江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年幼時,就跟隨母親及長姐學習繪畫,為其畫藝奠下了基礎。從重慶求精中學及江津中學畢業後,就到日本的京都公平學校攻讀染織技術。回到上海之後,就拜曾農髯及李梅二人為師,學習書法,此時畫風以臨摹石濤及八大山為主,並深得石濤之筆意。後來又上追宋、元、明、清諸大家之精神。民國十二年,隨仲兄善子參加上海「秋英會」雅集時即席揮毫作畫,對菊吟詩,因而「一鳴驚人」,譽之為後起之秀。

民國十五年,開始遊覽國內名山大川,初上黃山,並被日本漢畫學著稱為「黃山畫派始祖」。曾與黃君璧先生同遊峨嵋。民國三十年夏天,作敦煌之行,由南而北為三百零九個洞窟編號,之後即著手於臨摹上至元魏、下至西夏之千年壁畫。三十三年在成都舉行覽摹壁畫。之後曾僑居印度大吉嶺,在阿詹塔窟臨摹壁畫,並在香港舉行個展。民國四十二年,由阿根廷移居巴西,並在聖保羅附近之小鎮營建據地二百七十畝的「八德園」,園中有山有水,頗具園林之勝。後來應邀在日本東京及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舉辦其書畫作品及壁畫之展覽。並曾與西方畫壇之一代宗師畢加索共論藝。民國四十七年,曾以「秋海棠」圖,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獲頒金質獎章。

其花甲壽辰之際,開始以大寫意的風格創作,認為「七分人事三分天」,並諄諄告誡人,研究書畫,要有選擇地多讀書。民國六十六年由美返台,並於外雙溪附近籌建「摩耶精舍」,作為養老之所。曾將其珍藏之書畫及敦煌臨本,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暨國立歷史博物館,並獲元首褒題「葆粹報國」之匾額。

其一生之畫風,可分為四個時期,始則石濤漸江大風八大,繼則唐、宋、明、清,再次為敦煌風俗格,晚年之潑墨則已進入世界性了。於畫則山水、花鳥人物等,無所不精。其書法則得自《鄭文公》、《泰山金剛經》之筆法,風格則凝重、奇逸剛健,兼有南帖北碑之味,又能自出新意。其在書畫上的成就,則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與傅心畬有「南傅北張」之稱。

民國七十三年,張大千先生因心臟病復發而去世。享年八十有五。逝世後,家人尊其遺囑,將其一生所收藏之古人書畫文物贈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將其寓所「摩耶精舍」贈與臺北市政府,作為「張大千先生紀念館」。著有《敦煌石記》、《張大千畫集》、《敦煌畫冊》、《黃山前後澥詩畫冊》等書。

生平简介  之三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生平简介  之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生平简介  之五

張大千先生簡歷
張大千先生,原名權,後改名爰、蝯,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省內江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從重慶求精中學及江津中學畢業後,就到日本的京都公平學校攻讀染織技術。回到上海之後,就拜曾農髯及李梅二人為師,學習書法,此時畫風以臨摹石濤及八大山為主,並深得石濤之筆意。後來又上追宋、元、明、清諸大家之精神。民國十五年,開始遊覽國內名山大川,初上黃山,並被日本漢畫學著稱為「黃山畫派始祖」。曾與黃君璧先生同遊峨嵋。民國三十年夏天,作敦煌之行,由南而北為三百零九個洞窟編號,之後即著手於臨摹上至元魏、下至西夏之千年壁畫。三十三年在成都舉行覽摹壁畫。之後曾僑居印度大吉嶺,在阿詹塔窟臨摹壁畫,並在香港舉行個展。後來應邀在日本東京及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舉辦其書畫作品及壁畫之展覽。並曾與西方畫壇之一代宗師畢加索共論藝。民國四十七年,曾以「秋海棠」圖,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獲頒金質獎章。
其一生之畫風,可分為四個時期,始則石濤漸江大風八大,繼則唐、宋、明、清,再次為敦煌風俗格,晚年之潑墨則已進入世界性了。於畫則山水、花鳥人物等,無所不精。其書法則得自《鄭文公》、《泰山金剛經》之筆法,風格則凝重、奇逸剛健,兼有南帖北碑之味,又能自出新意。其在書畫上的成就,則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與傅心畬有「南傅北張」之稱。
民國七十三年,張大千先生因心臟病復發而去世。享年八十有五。逝世後,家人尊其遺囑,將其一生所收藏之古人書畫文物贈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並將其寓所「摩耶精舍」贈與臺北市政府,作為「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號善孖,別號虎癡,以畫虎名於世。  
生平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于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李瑞清為師。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凡2年零7個月。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 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三藩市。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三藩市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臺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臺北,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張大千的繪畫藝術可分為3個時期:古典作風期、轉變期和高峰期。60歲前,張大千集中精力臨摹,由石濤、朱耷追徐渭、陳淳及宋元諸家,直至敦煌壁畫。其畫風亦由近似石濤、朱耷而變為晉唐宋元風範。60∼70歲,張大千歷經10年探索,融潑彩于潑墨、勾皴法,終於創造了雄奇壯麗的新風貌。以70歲所作《長江萬里圖》為標誌,他邁入了創造性的高峰期,潑彩成為最富個性的畫法。其過程大略是:先以墨筆略勾大形,然後托裱一層紙(或將畫裱在板上),再潑墨潑彩。其潑法近似現代西方繪畫的自動技法,用手牽動畫紙或畫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種偶然效果,再憑感覺注水或加濃顏色,或用筆添補房屋、山腳、枝幹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輝的境界與情調。他以“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等古人言論解釋這些作品,認為它們是符合傳統美學原則的。事實上,張大千晚年的這一突變,不僅把他的藝術從古典畫風引向了現代畫風,也把他推上了中國畫革新大家的行列。 

 作品風格:張大千畢生的創作,達到了“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境地。他集文人畫與作家畫、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為一爐,舉凡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工筆,寫意,無一不能,無一不精。其書法得力於《瘞鶴銘》、《石門銘》,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其題畫詩工七絕,詩風真率豪放。早年多自刻印,清俊靈秀,與畫風相一致。晚年的張大千每每思鄉懷舊,黯然傷神。1979年他81歲時曾自書一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正寫出了這位藝術家的性格與心境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ZhangDaQian/Master_ZhangDaQian_Art_ch.htm


關於張大千
   張爰,原名權,後改名爰,字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生於民國前十三年(1899),民國七十二年卒(1983),享年八十五歲。先生九歲從母習畫,十二歲即能畫山水、人物、花卉,素有神童之譽。十九歲二兄張澤攜赴日本京都習染織藝術,二十一歲返國至上海,師事曾熙、李瑞清兩先生,學問藝事皆日益精進。

  先生於民國十七年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會員,二十年赴日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二十五年任教中央大學。二十六年夏度假北平,值七七事變,日軍佔據故都,先生以不能奮身疆場為憾,因思近代我國敦煌藝術久已震驚世界,兩國人尚無實地訪察者,若能有所研究,要亦不失為畫家報國之一途。於是率門人、子侄至敦煌,初意以觀摩三月為期,然以難窺全貌,遂二度前往,終至三年之久。期間對於石窟之大小皆詳予調查編號,得二百零九窟,並考察壁畫之時代與風格,編撰成「莫高山石窟記」一書。進而與門生子侄及藏僧匠吏,發願臨摹壁畫二百餘幀。其後曾展覽於國內外,使莊嚴瑰麗的敦煌壁畫及鉅蹟得以蜚聲宇內。

  民國三十八年先生與家人移居香港,越明年赴印度大吉嶺,研究阿姜塔壁畫三月,以參驗敦煌與印度壁畫之異同。四十二年舉家遷往南美,並於巴西聖保羅郊區開山鑿湖,營建極具中國園林風貌之八德園。四十五年遊羅馬、巴黎,晤西畫大師畢卡索於坎城之別墅,相談甚歡,並合影留念。五十九年巴西政府計劃興建水庫擬收回八德園土地,遂攜眷赴美,卜居西岸,寓曰環摹盦。然以年事漸高,眷懷故國,因而決意返台,於六十五年擇台北市郊外雙溪畔築摩耶精舍,六十七年竣工遷入。七十一年獲蔣總統經國先生親授中正獎章,以表彰先生在藝壇上之成就與貢獻。

  先生之書法受教於曾熙、李瑞清二氏,復上采摩三代兩漢金石,下窺六朝唐人碑刻,帖學亦多所涉獵;畫學則早年自明末四僧入手,於石濤尤有精詣,再上溯唐宋元明諸家,世推為五百年來第一人,以其融會前賢精微,而又不為囿限。晚歲更自創潑墨潑彩,邁古人而開新法,無象之象,超乎筆墨之外,變化無方,直與造物者游。


張大千(1899-1983),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季、季爰,字大千。四川內江人。自幼跟隨母親、兄長習文學畫。
  二十一歲時,張大千在上海拜著名書畫家李瑞清(別號清道人,梅庵)及曾熙(別號農髯)學習詩詞、書法、繪畫。
  由於他才華過人,兼之勤奮好學,學業突飛猛進,深得二位老人的贊許。鈤李老人酷愛石濤八大藝術、收藏甚豐,張大千得以縱觀所藏,領會臨摹,竟至可以亂真,連他的老師也分辨不出。後來,他以賣畫和仿造古畫的收入所得大力購藏古代名家真跡。由於他見過古人真跡多,自己又善於模仿,所以他的古畫鑒藏,曾經冠絕一時。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曾經為張大千所珍藏。他還刻了一個"昵燕樓"圖章,以紀念他對這幅畫的珍愛。後來在50年代,連同北宋董源的《瀟湘圖》一起賣歸故宮。張大千對他自己藏過的古畫,臨摹得十分逼真,有時追憶默寫,也能形神不差。
  傳說他三十多歲時得到一幅石濤的斗方小幅,他嫌畫面佈置局促,就把這幅畫從中間割斷,用一幅舊紙續在兩幅之間,自己在空紙上添上點煙江雲樹,就變成了一幅極精致的小立軸,由於補得天衣無縫,誰也想不到這畫是石濤和張大千的合作 。
  1929年,張大千在北平舉辦畫展,一時名噪京城,博得南張北齊(白石)之稱。1933年,張大千再次到北平舉行個人畫展,看到北平琉璃廠的幾條胡同,收售古玩字畫,常年租住在頤和園內。七七事變後,張大千輾轉回到四川,住在青城山上的清宮。這一時期,張大千繪畫藝術的個人風格,逐漸形成。
  可是張大千認為這還不夠,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更多的營養,他來到塞外敦煌莫高窟。當時張大千精力旺盛,幾將閱讀臨摹殆盡。在莫高窟看到這數以千計的三唐六代之精英,佛法諸天之神變,光彩奪目,張大千傾慕喜愛之情達到極點。
  敦煌壁畫,氣勢宏偉,結構謹嚴,人物生動富麗,畫幅高大。張大千以他忠於祖國繪畫藝術事業的精神,和他豪邁的藝術家風度,立志按原作大小尺寸臨摹,恢復原作本來面目。
  張大千先臨摹了幾幅小畫寄給蜀中至好。藝術界人士爭相傳攪,莫高窟之名,漸為國人所熟悉,為對敦煌石窟壁畫作系統研究,張大千將自己收藏的明清名人書畫賣了一部份,以作開支。在敦煌石窟,他研究臨摹壁畫達兩年六個月有餘。自敦煌回來,張大千作畫,氣勢更加堅實雄偉,色彩更為富麗多變,畫風又為之一新。
  1949年,張大千移居海外,初至印度,次遷香港,又移南美,曾在巴西建"八德園",居十數載,復又轉赴美國蒙特利,築環蓽庵。70年代後期居台灣台北市雙溪摩耶精舍。
  這三十餘年,正值東西方冷戰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甚少。而張大千往來亞、歐、美諸邦,舉辦畫展,聲噪國際,不僅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而且也為介紹宣揚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出了卓著的貢獻。
  張大千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是他晚年在美國所作的《長江萬里圖》。這幅畫長有十五米,高有五十公分。在這幅畫中,張大千融匯了諸家畫法。
  在用筆上,皺擦點染,運用自如;在用墨上,乾濕濃淡,恰如其分;在色彩方面,淺絳與青綠相結合,潑墨和潑彩相交融;在景致結構上,從岷江徑流的索橋畫起,經青城、成都、 門、出三峽,歷宜昌、沙市、洞庭湖,入武漢到九江,畫出了廬山、彭澤,到馬當山而達南京、鎮江、江陰到上海,以長江口的崇明島為結穴,不僅結構驚人,而且長江所經地方,一一畫出特點。
  時而煙云繚繞,云山萬重;時而懸崖峽谷,縱橫交錯;有時一瀉千里,江靜波平。縱橫開合,聚散得宜,堪謂劃時代的巨作。
  古人云:五日一山,十日一水。而這樣一幅鴻篇巨制,張大千從落墨到完成僅用十日,其速度之快,功力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張大千常說:一個畫家,應該什么都畫。他也一貫主張,不管畫大畫小,或工或寫,都要有筆有墨,有情有趣,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幅中國畫,他的畫作也涉及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各個方面,不拘於成法,自成一系。
  徐悲鴻曾贊譽他說:"五百年來一大千",實非虛語


張大千大事(1899-1983) 

年代 

生 平 與 作 品 

1899 農曆四月初一﹝陽曆五月十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安良之張氏大族,取名正權,家中一度清貧。
1907 從母、姐學習花卉。二哥張善孖(1882-1940)由日本返回四川。
1909 在家塾唸書,多由大姐瓊枝教導。
1911(13歲) 就讀天主教福音堂學校,接受新式教育。
1914 二哥善孖反袁,逃亡日本。
1916 暑假返家途中遭土匪綁架,迫為師爺,百日後始脫困。
1917 離川赴滬,留學日本京都學習染織,與二哥善孖會合。
1919已未 由日本反滬,拜前清名士曾熙(1861-1930)為師,學習書法。  盾松江禪定寺為僧,法名「大千」,三個月後逃禪,回四川與元配曾慶蓉成婚。  返回上海再拜名家李瑞清(1867-1920)門下習書。
1920(22歲) 結識上海才女李秋君(1899-1971)。李瑞清逝世,回四川。
1921 借寓上海李薇莊宅,臨摹歷代名蹟書畫,且精涉於收藏。
1924 父懷忠公(1820-1924)去逝。 始用「大風堂」名號。開始蓄鬚。結識至友謝玉岑(1897-1935)。
1925 於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行第一次個展。
1927 首次遊黃山勝景,以及國內名山大川。赴朝鮮遊覽名勝。
1929 出任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幹部。結識徐悲鴻。
1930(32歲) 曾熙去逝。結識張群,成為莫逆之交。
1932 移居蘇州「網師園」
1934 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之聘,任藝術系教授。 遊日本、韓國、華山。 納北平藝人楊宛君為三夫人。
1936 三探黃山奇景。 母親曾太夫人過世(1861-1936)。  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序。
1938 五月逃離北平,經上海至香港。 八月與徐悲鴻遊桂林後返回四川。
卜居灌縣青城山之上青宮。
1940(42歲) 往敦煌考古,因二哥善孖病逝重慶而速返。長子病逝西安。年底至甘肅。
1941 三月至敦煌,開始兩年佛畫潛修工作。
1943 臨摹工作結束,前後兩年六個月,完成壁畫摹作共276幅。返四川,順遊陜西榆林窟,西安萬佛峽。
1944 重慶舉行張大千敦煌壁畫摹本展覽造成轟動,並印行《大風堂臨撫敦煌壁畫》畫冊。 
1945 借寓成都昭覺寺,完成並展出〈大墨荷通屏〉、〈西園雅集〉巨幅作品。 
1947 上海、成都舉行畫展。〈大千居士近作〉一、二集上海印行。與徐雯波女士結婚。 
1949 首次來台舉行畫展。返川接家眷赴香港暫住。 
1950(52歲) 訪印度於新德里舉行畫展,至Ajanta觀摩印度壁畫三個月。僑居大吉嶺,潛心詩畫,尤多工細精品。 
1951 返港暫住,並舉行畫展。來台參觀故宮博物院,並訪問日本。
1952 秋末舉家遷居阿根廷之Mendoza,新居名「尼燕樓」。 
1953 訪遊日本,港台畫展,並首度訪美。
敦煌壁畫摹本125幅移交四川博物館。 
1954 二月遷居巴西聖保羅市郊Mogi山城,耗巨資闢建中國庭園「八德園」自此僑居巴西十五年。 
1956 首次遊歐,觀研西方文藝復興三傑壁畫雕塑。七月底會晤畢卡索於法國南部尼斯,並互贈作品。 
1958 以寫意小品〈秋海棠〉一作獲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金質獎章。 
1960(62歲) 遊覽台灣名勝。於歐洲各地舉行畫展。 作〈大潑墨荷花通屏〉,濫觴潑墨書畫之先河。 
1961 繼續於歐洲各地舉行畫展。訪問日本、香港。 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墨荷〉軸一件。 
1962 歷史博物館展出〈青城山四通屏〉,奠定潑墨書畫開展之基礎。游日本橫濱。 
1963 十月紐約畫展,《讀者文摘》以十四萬美金高價購藏其〈大潑墨荷花通屏〉。 
1967 加州Carmel, Laky Gallery開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張大千近作展》。
1968 返台訪問金門,文化大學贈榮譽博士學位。
作〈長江萬里圖〉並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特展。
1969 敦煌壁畫臨摹本62件捐贈台北故宮博物院,並舉行特展。由巴西遷居加州「可以居」。
1970(72歲) 加州Carmel, Laky Gallery再開畫展。
1972 舊金山《四十年回顧展》(1928-1970)。
1973 畫作百餘件予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並舉行畫展。
1975 九月提供作品八十幅參加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西名畫展》。
1977 於台北士林外雙溪籌建新居「摩耶精舍」。 
1978 八月摩耶精舍落成,遷入新居。 
1979 一月,參加香港《中國現代畫壇三傑》(張、溥、黃)作品展。
1980(82歲) 出版《張大千書畫集》一、二集。至1990共七集
1982 四月二十四日華誕,蔣經國總統頒「中正勳章」。繼續傾全力製作〈廬山圖〉。
1983癸亥
民國72年
(85歲)
元月二十日於歷史博物館隆重展出鉅作〈廬山圖〉。 
四月二日上午,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
政府明令褒揚,並以國旗覆棺。
十四日遺體火化,十六日靈骨安葬於外雙溪摩耶精舍之「梅丘」奇石下。  遺囑將「摩耶精舍」及其收藏之古代書畫全部捐贈國家。 

張大千展覽年表

1933年五月,作品參加(中國近代繪畫展)在法國巴黎國立外國美術館展出,稍後往意大利米蘭續展。

1934年五月,作品參加(中國近代繪畫展)在蘇聯莫斯科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列寧格勒隱修博物館展出。
  
     九月,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個

1935年九月,在北京舉行〈張善孖,大千昆仲畫展〉。
   
   十二月,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張大千關洛紀油書展)。
   
   在英國伯茲頓美術館展出作品。

1936年夏季,在天津及北京先後舉行(張善孖,張大千扇畫展)。
   
   年底,在北京舉行〈救濟赤貧,張大千,于非闇合作畫展〉。
   
   在南京及上海舉行〈張大千新作畫展〉。

1937年春季,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個展。
   
  十月,在天津永安飯店舉行書展。

1938年八月,在香港畢打街香港大酒店舉行畫展。
   
   十月,張善孖,張大千,昆仲合作作品展在重慶舉行。

1939年一月,在巴黎貢格爾德堡國立外國藝術館舉行(張善子、張大千兄弟畫展)。
   
   十月,在成都舉行畫展。是年亦在重慶舉行畫展。

1941年三月,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行近作展。

1943年二月,成都舉行近作展。
   
    八月,在蘭州舉行(張大千臨撫敦煌壁畫展覽)

1944年一月,(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在成都舉行;並於五月在重慶展出。
   
    十二,成都舉行近作展。

1945年十二月,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張大千,于非闇聯合畫展)。

1946年六月在西安及十月在上海舉行畫展。
   
    是年,作品參加在法國賽那奇博物館舉辦的畫展。並參加聯合國文教組織在巴黎現代美術博物院舉
   
    行之現代畫展,稍後在倫敦、日內瓦、布拉格等地續展。

1947年五月,在上海舉行近作展。十月,(張大千康巴西游紀行畫展)在成都舉行。
   
    是年,分別在漢口及泰國舉行畫展。

1948年春季,在上海舉行畫展。
   
    十二月,在香港舉行畫展。

1949年十月,在台北舉行個展。

1950年二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畫展。
   
    十二月,在香港舉行近作展。

l951年八月,在香港舉行畫展。

1952年在南美阿根廷曼多灑舉行個展。並在台北青年會舉辦小品展。

1953年五月,在台北舉行畫展。
   
    十月,作品參加在紐約市立亨特學院舉辦之(當代中國畫展覽)。

1954年十二月,在香港舉行畫展。

1955年十二月,在東京舉行書畫展。

1956年四月,在東京舉行(張大千臨摩敦煌石窯壁畫展覽)。
   
    六月,在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行(張大千臨摹敦煌石窯壁書展覽)。
   
    七月,在巴黎羅浮宮美術博物館舉行近作展。
1958年 在巴西聖保羅市舉行畫展。

1959年六月,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張大千先生國畫展)
   
    八月,作品參加巴黎國家博物館成立永久性中國畫展覽。

1960年九月,在巴黎國際藝術沙龍舉行近作展。稍後在布魯塞爾的羅雅德藝術歷史博物館,及雅
   
    典的帕納斯官相繼展出。
   
    十一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近作展。

1961年春季,在瑞士日內瓦藝術歷史博物館舉行展覽。
   
    秋季,巨幅作品(荷花通景屏)在巴黎聖勒士奇博物館舉行特展。
   
    十二月,在巴西聖保羅市舉行近作展。

1962年八月,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畫展。
   
    是年,香港大會堂博物美術館落成,舉行(張大千作品邀請展)。

1963年三月,在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舉行畫展。
   
   七月,在吉隆坡舉行畫展,並於十月移往怡保及十二月往檳城續展。
   
   十月,在紐約赫希爾艾德勒畫廊舉行畫展。

1964年三月在泰國曼谷舉行畫展。
  
   五月,在西德科隆市李必喜畫廊舉行近作展。

1965年七月,在英國倫敦格拉斯文畫廊舉行畫展。

1966年四月在巴西聖保羅及十二月在香港舉行畫展。

1967年七月,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博物館,及八月在十米爾萊克美術館舉行近作展。
   
    十月,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近作展。

1968年長年在紐約佛前克。卡諾美術館、芝加哥莫瑞美術館及波士頓阿爾伯特.蘭敦美術館舉行
   
  近作展。

1969年五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行(張大千先生捐贈故宮臨摹敦煌壁畫特展)。

1969年長年,分別在洛杉磯考威克美術館,紐約文化中心,紐約聖約翰大學,紐約佛前克。卡諾
   
  美術館及波士頓阿爾伯特。蘭敦美術館舉行展覽。

1970年在十米爾萊克美術館及西德科隆市舉行展覽。

1971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行近作展。

1972年十一月,在三藩市砥昂博物館舉行(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
    同月,(張大千、張葆羅父子近作聯展)在十米爾夾克美術館舉行。

1973年三月,在洛杉磯恩克倫美術館舉行近作展。同年(張大千創作國畫回顧展)在台北歷史博
   
  物館舉行。

1974年一月,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書畫展。
  
    秋季,在東京中央美術館舉行畫展。

1975年九月,作品參加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之(中西名家畫展)。
  
     十一月,作品參加在漢城現代美術館舉行之(中華民國當代畫展)。
   
    是年,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張大千早期作品展覽)。

1976年一月,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張大千先生歸國畫展)。

1977年六月,在台中市舉行近作展。

1978年三月,在高雄及十月在台南舉行畫展。
    十一月,在漢城世宗文化會館舉行(張大千畫伯邀請展)。

1979年作品參加香港中國文化協會舉行之(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

1980年二月,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張大千書書展)。
      三月,作品參加新加坡國立博物館舉行之(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

1981年二月,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張大千近作展)。
   
   
三月,作品參加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行之(中國國畫新趨勢展覽)。

1982年十一月,作品參加吉隆坡馬華大廈舉行之(中華當代畫展)。

1983年一月,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近作展。


【資料來源:1997年11月蘇富比拍賣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