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物、仕女

  畫人物,別為釋道、先賢、宮闈、隱逸、仕女、嬰兒,這些部門,工筆寫意都可以。畫人物先要了解一些相人術,不論中西大慨都是以習慣相法來判別人的賢愚與善惡。譬如戲劇裡,凡飾奸佞賊盜的角色,祗要一出場,略一舉動,不用說明,觀眾就可以看出他不是善類。那麼能夠了解相人術,畫起來豈不更容易嗎?譬如畫古聖、先賢、天神,畫成了一種寒酸和醜怪的樣子,畫高人、逸士、貞烈、 淑媛,畫成一副傖野和淫蕩的面孔,或者將一個長壽的人畫成短命相,豈不是滑稽?所以我一再說:能懂得一些相人術,多少有一些依據,就不會太離譜了。如果要畫屈原和文天祥,在他們相貌上,應該表現氣節與正義,但決不可因他是大夫和丞相,畫成富貴中人的相貌。這是拿視覺引動人到思想,也便是古人所講的骨法了。

  畫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形態是指整個身體,精神是內心的表露。在中國傳統人物的畫法上,要將感情在臉上含蓄的現出,才令人看了生內心的共鳴,這個當然是很不容易。然而下過死工夫,自然是會成功的。杜工部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學畫也要這樣苦練才對。畫時無論任何部份,須先用淡墨勾成輪廓,若工筆則先須用柳炭之,由面部起先畫鼻頭,次畫人中,再次畫口唇,再次畫兩眼,再次畫面型的輪廓,再次畫兩耳,畫鬢髮等。待全體完成以後,始畫鬚眉,鬚眉宜疏淡不宜濃密,所有淡墨線條上最後加一道焦墨。運筆要有轉折虛實才可表現出陰陽凹凸。有時淡墨線條不十分準確,待焦墨線條改正。若是工筆看色,一樣的用淡墨打底,然後用淡赭石烘托面部,再用深赭石在淡墨上勾線,衣褶如果用重色,石青石綠那就用花青勾頭一道,深花青勾第二道,硃砂用岱赭或胭脂勾它。不論臉及衣褶的線條都要明顯,不可含糊沒有交代。巾蹟用墨或石青,鞋頭用硃砂或石青或水墨都可以,看他的身份斟酌來用。畫人身的比例,有一個傳統的方法,所謂行七坐五盤三半,就是說站起的人除了頭部之外,身裁之長恰恰等於本人七個頭,新時代的標準美人,八頭身高比例之說,那知我們中國早已發明若干年了。

  畫人物要打稿,畫仕女當然一樣的,更要加意的打稿。工筆仕女,尤不可潦草,一線之差則全面俱壞。打稿仍以柳炭朽之,等朽成以後,墨淡勾過,輕輕拂挑即無柳炭痕跡。畫題有至難傳神的,必須反復揣摩,不嫌麻煩,三次五次的塗改,至無可議處方可落墨。仕女的容貌與服飾,要高華明麗,豐艷窈窕,各極其態。更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蕩,便為下乘。臉型五官,仍與畫其他人物一樣,先用淡墨勾線,勾準後再用淡硃砂烘托。眼眶鼻樑用赭石襯出凹凸,額鼻下顎以白粉暈它,古人稱為三白臉。如用薄質的紙或絹,可於背後托粉更顯得厚潤些。最後用深赭重勾,點脣用硃砂,再用西洋紅分開。至於衣著,則看畫題而定富麗與清雅,衣披裙帶花紋,宜參考古人名作,如周昉簪花仕女,張萱明皇納涼圖,徽宗張萱搗練圖,或敦煌壁畫都是最好的資料。

  重色須用礦物質的,是石青石綠硃砂等等,雄精石黃不可用,因為這兩樣顏料久了會燒紙,祗要用藤黃和粉就行了。胭脂近世已絕,亦祗有以西洋紅代它了。白粉,古人用車礫粉,牡蠣粉(通稱珍珠粉),歷久不變。近世多用鉛粉,一遇鹽滷的氣立變為黑,慎不可用。化學有鈦粉,永不變色,可以採用。

 至於用配景宜梧、竹、梅、柳、芭蕉、湖石、荷塘、紅闌、綠茵,切不可用松、衫、槐、柏,等樹。古人題材有極堪揣摩的,如楊妃病齒、楊妃上馬、明皇貴妃並笛等圖,能試寫幾幅最見功力。至於背面皆極不容易施工,側面的輪廓由額至下頷凸不得、凹不得、蹋不得、蹶不得、縮不得、豐不得、削不得,這些皆須十分看意意,背面那就要在腰背間看意傳她嬝娜的意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