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
辛卯(1951) 夏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94 x 46公分

p52.JPG (19724 bytes) 一九五一年初,張大千先生一家在香港、九龍地區,到三月間回到印度大吉嶺正好是山中花木次第開花的暮春季節,所以此幅折枝寫生的「梨花」,應該是大千當時在大吉嶺山居時先寫生,然後等到夏天才完成的作品。
 大千先生此畫仿效宋人折枝寫生的方法,按幹花葉都用細線勾描,充分表現出它們各自不同的質感。枝斡部分的木質是堅硬與立體感,用以對比初發葉芽的柔嫩。花朵的花瓣薄得呈半透明狀,而且從花苞到半開和盛放,大大小小、疏密聚散有致,朝向四面展姿,輕盈美妙。設色亦各如其分,配上花蕊的生動點線,有「點睛」的效果。大千將宋元人的寫生絕技,重現於現代。

 大千在論花卉寫生時說:「朝夕相處而觀察它們,從而為它們寫生,冶姿嬌態和生長的意味都要完足。」又說:「體會物理,看某一種花,要由茁萌抽芽,發葉吐花,這些過程中,給我們的印象,能一一傳出。」

 他在又論花卉時表示:「知道花形容易,知道花的性情就困難。」可見大千畫此梨花的精采處,何止掌握了花的柔硬之間質感的對比和花形而巳?他不但將花色、花容表達得婉約秀麗,而且更進一步顯出一股滋長的盎然生意,大千真是深得此花的性情!

 大千在畫花的時候,向來注重「物理」、「物情」「物態」三者間都要兼顧。因此,這一幅拆枝梨花的寫實程度,猶如植物學圖鑑般精確,然而又能兼得大千先生筆下的梨花,雖出自寫生,但是筆墨線條的變化之美,乃自然界所無,因此大千畫花,甚至比自然更美。所以此畫之美,實又勝於自然。

 那一年的七月,張大千先生一家在大吉嶺剛度完暮春和暑夏,便決心搬回港九。這幅折枝「梨花」,應該是大千在大吉嶺最後時期作品知一。

【傅申教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