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劉道士湖山清曉圖
庚寅 (1950) 嘉平月
(1951年1月8日至2月5日)
絹本水墨設色立軸
223.5 x 84公分

p51.JPG (30904 bytes) 一九四五年八月對日抗戰勝利,同年臘月(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至二月一日)大千到北平搜訪舊跡,在他得到董源「江隄晚景」的同時,又得到一件世傳為巨然的山水。後來經大千細細研究,他認這一幅畫應屬巨然同門劉道士之作。

 大千在此幅「臨劉道士湖山清曉圖」的長題中,說明了巨然的畫有「礬頭風蒲,苔點散簇」的特點,而此畫卻無。而且世傳一家畫中的點景人物有道士與僧人之異:「劉道土以道士在左,巨然以僧在左」,此畫中既有朱衣道士,因而認定此乃劉道士作品,並且將之定名為「湖山清曉」。這一考證作者的長題,首先在一九四六年初夏,題寫在原作之上。

 四年後,大千隱居印度大吉嶺時,又作了第二件臨本,也就是此幅。大千將他的長篇考證文字,重複書寫於兩幅臨本之上。這樣的考證工作,己經不是一般畫家的份內之事,或者能力範圍之所及,在當時大千實際上是走在時代前端的美術史家和鑑賞家。

 「湖山清曉圖」中的雲氣渲染,為「江隄晚景」盡中所無,但這一點卻也注入大千在四十年代後期的董巨派畫風之中。而此圖最為獨特的表現技法,應是水紋的部分,與「江隄晚景」中規律的鱗紋迥異其趣,不但不作水平的波紋,而且由斜向的曲線組成。大千從此一水紋畫法,衍生出許多類似的表現法,例如本次展品中一九四八年的「秋水春雲」及「董源松泉圖」等。

 對於如是繁複的巨畫,大千以五十歲前後的半百年齡,而且還身處於紛擾的亂世,卻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細切臨摹,如此勤勉與精力,皆令人感佩,亦見他上追董巨派的努力,並可以想像「湖山清曉圖」一畫,對大千必然也產生了影響。

【傅申教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