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高克明秋壑鳴泉圖
戊子(1948) 清明後一日
絹本水墨設色立軸
212.5 x 97.2公分

p36.JPG (12932 bytes) 張大千先生此幅「擬高克明秋壑鳴泉圖」作於一九四八年的春天,乍看之下,觀者多半會為畫中高峰、峭璧、喬木、數枝的氣勢所懾服,看來像是標準的宋人山水,細看卻又發現他夾雜了多種風格的來源。
  

 從大千的自題,知道他創作此畫的原始動念,來自於他幾個月前在上海友人王文柏處,觀賞到宋代高克明的「溪山雪意」圖卷。但是,如果將兩圖並列時,會驚訝於兩者之間貌似的成份其實非常有限。首先,是因為大千將原作的手卷形式,改成了立軸,他自己注入不少異於原作的元素。

 大千從原畫所得者:一是近景斜上的高樹,但他將原作的長松改為枯枝,並且加增一株宋人李郭派的曲老樹,以古藤相繞;二是全畫中有斧劈皴系統的筆法,使得此畫與大千此一時期以董巨派為主的畫風迥然不同,而垂直石壁用的橫劈皴法又有別於原作;三是峰頂的松林,以及左方山腰谷地裡,為喬林所包圍的樓閣殿宇,都是從原畫變化得來。

 基於大千對畫的理解,故而在此畫中,特別是枯枝高樹及景茂葉巨樹後,矗立了碎點的大樹,以及全幅精妍的氣質,在在充斥著明代唐寅的風韻。下方橋樑,尤其是曲折的水紋畫法,則顯然出自於所謂五代宋初「湖山清曉圖」。至於中景崖壁上斜出的青綠灌木,富於裝飾效果,其作用一如他日後潑墨畫中點綴的青綠潑色。畫幅左下方的高土,則完全是大千的本色。然而,此畫中的濃蔭大樹和左上方懸崖上滿佈類似溥王孫「心畬」的胡椒密點,均少見於大千其他的畫作。

 大千先生在一九四九年倉卒離開四川成都時,即將此畫攜以自隨,直至終老,可知此幅作品在他心目中的份量,乃是他精心得意之作。

【傅申教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