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前後澥圖
己酉 (1969) 四月初六日
絹本水墨設色長卷
44.5 x 1403公分

p132.JPG (17520 bytes)

 張大千先生一生遊山,以黃山為始,並於一九二七、一九三一、一九三六年三度往遊,曾作畫稿並攝影作為畫本。另外,大千從黃山畫派三祖:弘仁、梅清、石濤三人的畫作中心領神會,吸收養分,黃山,便成為大千一生最大宗的山水創作泉源。

 但是在大千無數的黃山畫作之中,毫無疑義的,此卷「黃山前後澥圖」不僅是黃山諸畫之首,而且是他一生有數的傑作之一。

 在大千的山水畫卷中,此畫可與「長江萬里圖」卷並稱而無愧,甚至以其與石濤的名作「黃山圖」卷相較,也各擅勝場。

 事實上這長江和黃山兩卷的催生者,都是張目寒先生,但這一卷黃山是大千主動為他的金蘭之交七秩大壽而畫的。

 因為目寒在去年募款百萬元,使大千畫出了「長江萬里圖」卷巨作,目寒一見之下,大為動心,在通問之中表露了羨慕之意。大千會心,也為報答目寒紓解去年經濟上的困頓,於是振作病軀,竭盡精力完成此巨構,選在目寒七十大壽之前以為贈。

 大千發展出來的潑墨、潑彩新技巧,這七、八年來己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但是當他為老友作畫時,傳統的筆墨會明顯增加許多,一方面為了避免老友們恐怕不易接受過於脫離傳統的新風格,同時也因為黃山是大千一生畫得最多的老題材,手下功夫極為熟練,再加上黃山各處著名景點的造形特徵,皆為眾人所熟識。並不適合於較難控制造型的半自動技法。

 在這些綜合性的因素之下,此卷雖然彩墨淋漓、雲氣滃鬱,但在技法上真正屬於「潑彩」的成分並不太多。

 本卷山石和松林的實體多半用勾勒和皴點來描繪,山上的青綠是隨形賦彩,後來才加上去的,並非先潑然後隨色勾勒。

 大千以毛筆導引的溼染法渲暈,真正做到了「元氣淋漓嶂猶溼」的境地,卻是古人山水畫中甚為少見的風格。

【傅申教授評論】